天下名瓷出醴陵:釉下五彩瓷何以成为“红色官窑”?

雅昌艺术网 2016/02/0114:45 显示图片

导言: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被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醴陵瓷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红官窑扁豆双禽巴拿马瓶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发展】

早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生产釉下青花粗瓷。

清末民初:创造出醴陵釉下五彩瓷器

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民国醴陵瓷孔雀图花口花盆

发展中期:远涉重洋走向世界

1909至1915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相继在武汉劝业会、南洋赛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一等金奖、一等奏奖、最优奖和优奖金牌。醴陵釉下五彩瓷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民国醴陵瓷釉下彩鱼藻纹印章

历史性转变:获得“国瓷”美誉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寿祺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寿祺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

1955年,在湖南瓷业公司和湖南瓷业学堂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湖南省醴陵瓷业总公司,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归入旗下。同年,陶瓷研究所聘请名师传授技艺,使已停产25年的釉下五彩工艺重获生机。

1959年国庆十周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被选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用瓷,胜利杯成为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瓷。1964年国庆十五周年,醴陵又成批精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宴餐具和国家礼品瓷。此后,毛主席专用餐具、天安门城楼用瓷、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产。作为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醴陵釉下五彩瓷被人们誉为“红色官窑”。

解放初醴陵瓷山水纹笔筒

这一时期高档产品以精选的高岭土、石英、长石为原料,胎质坚密洁白,釉面光润,彩料艳丽,以最富盛名的“毛瓷”为代表。据《醴陵文史》载,毛泽东晚年喜爱醴陵瓷,群力瓷厂曾多次接受为毛泽东烧制瓷器的任务。1971年9月2日接受为毛泽东试制釉下彩餐具和烟灰缸的任务,并按时完成送往北京中南海。1974年5月奉命烧制带盖鱼盘,计42厘米,40厘米的各30件,15.5厘米浅型大碗80件。1974年11月承制内外饰釉下彩薄胎碗40件,茶盅40件,盖杯40件。1974年,又研制内外双面花、轻便耐用、保温性好、无铅毒、不含镉、不褪色的釉下五彩餐具。瓷厂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采用在生坯上绘画,碗内双勾描线、釉下分水填彩的工艺,这在当时为首创,设计出“芙蓉”、“月季”、“菊花”和“梅花”四季图案。一共烧出成品逾两万件,从中精选出佳品40件。

改革开放的早期1979至1986年间,醴陵瓷业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醴陵瓷器产品共有45种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群力瓷厂釉下五彩餐茶具两次获得国家金质奖。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独特的技艺和艺术效果,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醴陵釉下五彩瓷从生产工艺、制作规模、装饰手法、色料品种及艺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美誉。截至目前,“醴陵瓷器”产量占湖南省陶瓷总量的94.7%,占有全国14%,占世界日用瓷产量的9.6%。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作品:其乐融融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艺术特色】

器型特点:既有传统古韵又有创新新风

清末民初,湖南瓷业公司创烧的釉下五彩瓷的造型有其自身的特点,既有传统的古韵,又有创新的新风。如玉壶春瓶,在清代器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增长颈部,增宽腹部,产生夸张的视觉效果,令人赏心悦目。又如凤尾尊,是醴陵窑的独特器型,它综合了传统的尊和觚的特点:喇叭状口,颈部挺拔,腹部圆鼓,圈足外撇,底圈多为二层台圈足,因瓶颈至瓶口外延似凤尾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一百年前,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的代表作“扁豆双禽瓶”,其器型就属于凤尾尊类。

据《醴陵县志》记载:醴陵细瓷产品的造型分圆器、琢器、三班器、模型器四大类。据统计,早在1946年,醴陵有细瓷产品500多种,其中圆器200多种、琢器160多种、三班器100多种。醴陵五彩瓷的器型讲究造型轮廓线的韵律美和阴阳美,同时也讲究器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纹饰艺术:没有“生搬硬套”中国绘画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纹饰,虽然蕴含着中国绘画的基因和特点,但始终没有离开陶瓷装饰艺术特有的本质特征。五彩瓷的纹饰虽然追求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但始终没有生搬硬套地按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及创作原则进行创作。五彩瓷的纹饰设计,不仅要考虑装饰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更要考虑纹饰在三维空间中,与胎质、造型、色彩、意境如何浑然一体、珠联璧合。

题材范畴:广泛丰富生动活泼

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题材有个发展过程,清末的五彩瓷题材多为花鸟题材,反映南方农家庭院的蔬菜瓜果以及乡间花卉、草虫鱼藻等题材十分普遍,从图形结构上赏析,常将蔬果花草进行有机结合,并遵循主宾、疏密、争让等美学规则,体现了均衡、变化、对比、统一的艺术法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彩瓷的题材广泛丰富:它包括人物、动植物图案、几何纹样、吉祥图案和书法文字等。人物图案有戏曲故事人物、神仙高士、吉祥寓意的财神等,其中有些素描形式的图案具有时代性特征。植物图案比较常见的有牡丹、菊花、莲花、牵牛花、石榴、灵芝、枇杷、松、竹、梅等。动物图案既有神异的龙凤,也有生动的孔雀、云鹤、雁、鹅、猫、兔等。动、植物图案往往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清釉下五彩花卉葫芦瓶高30cm 底款: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

装饰构图:与中国绘画“同源同理”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构图,与中国画的构图同源同理。之”字为左推右让、“甲”字为上重下轻、“由”字为上轻下重、“则”字为左实右虚、“须”字为左虚右实。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传承传统的构图章法中,有其鲜明的特点。其讲究灵活变化的散点透视法。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醴陵瓷界大师邓文科、陈扬龙、王坚义、宋定国为世博会设计创制了釉下五彩《万花赏瓶》,将参加世博会的100多个国家的国花组合在一个画面上,喻示了“百国同贺中华盛世,共享美好生活繁荣”的主题,这种大胆构图突破了国界、花种等时空局限,千百年来,百国的国花首次与醴陵釉下五彩亲密融合,产生惊艳的审美效果。另外,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构图还强调构图疏密有致、密而不繁,疏而不空,主次分明,虚实相生。

装饰形式:与中国绘画“不谋而合”

千百年来,中国陶瓷装饰与中国绘画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艺术中,绘画性装饰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而釉下五彩瓷艺术则在继承唐代长沙窑的基础上,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将这一绘画性的特征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釉下五彩瓷装饰艺术借鉴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在器物上反映中国绘画的特点,并使这种艺术风格成为装饰的主流形式。尤其是在初创时期,匠师们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移植或借鉴到陶瓷装饰中,装饰题材和对题材的处理都与中国绘画不谋而合。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中国画形式、西洋画形式、图案画形式。中国画形式又分工笔画形式、写意画形式、工笔画与写意画相结合形式;西洋画形式又可分为素描画形式、水彩画形式;图案画形式又可分为具象图案画形式、抽象图案画形式。

 

釉下五彩“毛瓷”杯:菊花

分水技艺:与景德镇的青花分水有明显区别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分水技艺,是我国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彩绘技法,它是通过一种独特的填色技巧结合主观装饰设计,既能展现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又能反映民俗典雅、时尚现代的审美意识和工艺水平,沉积着深层的文化意味,。釉下五彩分水工艺最能表现的就是花草,能够把花卉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活靓丽,其还强调运用主观色彩。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分水技法,与景德镇的青花分水技法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醴陵釉下五彩的分水是在素胎上彩绘,而景德镇的青花分水是在泥坯上彩绘;

二是醴陵釉下五彩的分水,必须在用墨线或色线划定的范围内彩绘,而景德镇的青花分水则可随心所欲地在泥坯上彩绘;

三是醴陵釉下五彩的分水,必须要求分水笔在彩绘时笔端不能触及坯体,不能留下笔痕,而景德镇的青花分水可以让分水笔在泥坯上亲密接触,自由挥洒,随处留痕;

四是醴陵釉下五彩的分水包含及其复杂的工艺程序和技法,如罩染法、积水法、接色法、提色法、点水润色法等等,而景德镇的青花分水的工艺程序和技法比较单纯;五是醴陵釉下五彩的分水,既可以用单色分水彩绘,又可以用包含所有色阶的色彩分水彩绘,具有鲜明的多彩性、复合性、多层性、浓淡性。而景德镇的青花分水的色彩只有青花一种。

“空白线”: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被称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核心绝技“双勾分水法”,其中“双勾”是最为广泛最为突出的装饰手段。所谓“双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用线条勾勒物象的轮廓,而是线条出现“得而复失”的魔术效果,这是釉下五彩瓷装饰的独门绝技。“双勾”,就是用墨线勾勒花叶轮廓,起到阻水便于分水上色作用,烧后轮廓线消失,剩下空白线。一般人都抱着好奇的心理观看这场墨线消失变成空白线的“魔术表演”,殊不知这条神奇的空白线在中国陶瓷装饰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和装饰效果。

醴陵瓷器款识

款识样式:自“出生”那天起就十分讲究

醴陵釉下五彩瓷自出生那天起就十分讲究款识,陈设瓷尤其如此。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款识自“湖南瓷业公司”和“湖南瓷业学堂”开始启用,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款识也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形式。醴陵瓷的款识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朝代年号款。如湖南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上,出现“光绪戊申年”、“大清宣统”、“宣统年造”、“湖南磁业公司宣统年制”、“民国四年冬湖南公司制”“湖南模范窑业工场民国十年孟夏月制”等等。

其二、纪年款。醴陵瓷款识的纪年款,有按季节落款,分为“孟仲季”,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也有用公元纪年款,如“醴陵新民瓷厂1968”、“醴陵群力瓷厂1968”、“醴陵永胜1972”、“醴陵新生瓷厂1967”、“醴陵星火1979”、“醴陵国光瓷厂1969”、“醴陵力生瓷厂1970”等等。

其三、地名款。如湖南瓷业公司用款“湘造”、“湖南制造”、“中国醴陵”、“湖南醴陵”。

其四、公司、厂名、机构款。如“湖南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制造”、“大汉湖南瓷业公司”、“湖南模范窑业工场”、“彭文瓷业美术工场制”、“湖南醴陵土瓷公司制造”、“醴陵县陶瓷生产合作社精制”、“醴陵县陶瓷研究所”、“醴陵艺术瓷厂”、“湖南陶瓷研究所精制”等等。

其五、人名款。如“湖南瓷校刘志纲”、“醴陵少记出品,雪卿造”。当代人名款多为行书墨彩,署作者姓名及干支纪年。如“辛巳年秋末孙新水画于醴陵瓷艺堂”、“温月斌作于2009年”等等。

其六、婚庆、生日、开张、乔迁、升迁等贺题款。其中题祝婚款有:伉俪之喜、燕尔之喜、结俪之喜、秦晋之喜、出阁之喜(用于初婚)、续胶之喜(用于续婚)。题贺寿款有:寿辰、寿诞、生辰、晋寿等。此外,还有:开张之喜、奠基之喜、落成之喜、乔迁之喜等等。

款识中的年龄,一般少有直述,而是用代称,如垂髻,指儿童;冠礼,指男子15岁;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男子30岁;不惑,指男子40岁;知命,指男子50岁;花甲,指60岁以上;古稀次,指70岁;耋,指70岁以上;耄,指八、九十岁;期颐,指百岁。

款识中的赠语,往往根据受赠者的职业、辈份、年龄、身世、资格而定,一般有:雅正、斧正、雅嘱、雅鉴、清正、清赏、雅赏、惠存、雅存、正之、赐教、教正等。

醴陵瓷的款识就像一部浓缩的编年史,从中人们可以触摸醴陵瓷发展的脉搏、瓷业兴衰的历史见证、大师作品风格的演变过程。醴陵瓷的款识,从常人的约定俗成中,升华成一种审美特征,承载着时代的文化基因,显示出特有的魅力。

吴寿祺釉下五彩牵牛花瓶高46cm 二十世纪60年代作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藏

【醴陵釉下五彩名家及其代表性创作】

名家作品多被选为“专用瓷”

吴寿祺(1886-1975),醴陵人。对山水、花鸟无所不精,他的工笔勾线花鸟绘画技法,至今无人能及。代表作品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是湖南陶瓷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林家湖(1930-1993),醴陵人。代表作品是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直径1米的釉下五彩大挂盘。其代表作品还有为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周年设计的玉兰花杯和釉下五彩蝴蝶花胜利杯,后者被选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主席台专用茶杯。

熊声贵(1939-),醴陵人。他从事釉下五彩陶瓷艺术创作近半个世纪,曾是毛主席生前用瓷和周恩来总理出访用瓷的主要设计者和制作者,多次选用中央用瓷,国家用礼品瓷。善把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有机融合,创造自己的赋彩风格。

李小年(1941-1990),醴陵人。精通山水,兼工笔人物,作品造型简洁朴实,线条刚健遒劲,风格独特。代表作是毛主席纪念堂专用釉下彩蓝芙蓉图案大花缸(1976年)和山水挂盘(4件套)。

陈扬龙(1941-),醴陵人。长期从事釉下彩瓷的设计绘制工作,创造了“薄施淡染”釉下绘制绝技,解决了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问题,以工笔花卉见长。代表作为《花开富贵》瓶、《国色天香》瓶,有大量作品别列为国家礼品瓷、

吴景林(生卒年不祥),醴陵人。设计绘制出釉下松树纹胜利杯。该作品松树纹手绘4750笔,洁白的胎体与釉下墨彩形成鲜明对比,暗喻刚正不阿、宁折不弯、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深受周恩来总理青睐,俗称总理胜利杯。

陈扬龙釉下五彩《春色满园》瓶高42cm 2004年作

“三馆瓷”主要设计者

唐汉初(1914-1985),湘潭人。“三馆瓷”(即专门陈列于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馆)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代表作是1975年绘制的任弼时釉下黑白瓷板像,随后又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制作了釉下黑白大瓷板像。

丁华汉(1931-),醴陵人。擅长花鸟、走兽、图案装饰,“三馆瓷”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代表作是釉下彩蓝海棠装饰花面,其他作品还有新中国成立15周年国庆主席团茶具兰草花面。

“毛瓷”主要设计者

邓文科(1930-),醴陵人。“毛瓷”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在艺术瓷科技与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建树颇丰。在中国书画方面颇有造诣,尤以花鸟、篆书、隶书见长。代表作是釉下彩《观沧海》挂盘,瓷雕《凤凰宫灯》。

李人中(1937-),醴陵人。代表作是1974年设计的红月季花面釉下五彩薄胎碗,简称红月季碗,是“毛瓷”的代表作品。

易炳萱(1939-),醴陵人。擅长绘画飞禽走兽。 “毛瓷”4个饭碗中的“秋菊”、“冬梅”由其绘制。

邓景渊(1941-2005),邵阳人。“毛瓷”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绘画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尤其是雪景山水,堪称一绝。代表作是釉下雪景山水薄胎大碗。其他作品还有42 厘米《瑞雪图》瓷瓶。他还是《毛泽东同志旧居》、《毛泽东同志主持在连队建党旧址》两块双面釉下瓷板画的主要设计创作者。

醴陵“瓷雕”名家

徐协和(1904-1966),江西丰城人。对瓷雕中的刻、堆、镂、捏、镶、塑等尤有独特技艺。代表作是瓷雕龙船。

罗景炘(1933-2005),广东佛山人。代表作是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雕塑作品《张衡像》,其他作品还有济公和尚、敦煌舞女、白毛女、素瓷毛主席站像。

原标题:【天工之美】“醴陵釉下五彩瓷”:红色官窑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