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鸿雁飞过120年|成渝汽车运邮:全国第一条自办邮路
邮政通信是实物传递,是完成邮件的空间转移,无论是一封信、一个包裹、一张汇票、一份报刊,都要经过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过程实现。
这些过程经邮政运输串起,它是邮政史上最不可回避的关键词。
一天走30公里
成都人力邮路始于1901年
成都的邮运经历了单一的人力、兽力、手推车等,再到综合利用汽车、火车、飞机等。最早的人力邮路包括步行、自行车、手推车、兽力车载运邮件的行走路线,邮运人员每天行走里程,一般步行每日30公里,自行车60公里。
成都建立官方邮政初期,一开始是借用原来民信局的邮路网络,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自办人力邮路。这第一条人力邮路是成都——雅州(雅安市)——打箭炉(康定)线,昼夜兼程走完全程309公里,邮运人员需要4天13小时。两年后,成都经嘉定(乐山市)、叙州(宜宾市)至重庆的水上邮路和成都——简阳——永川——重庆步班邮路开通,当时成都寄重庆的邮程是5天,雅州3天,叙府4天,嘉定2天,石泉(北川)4天,灌县(都江堰)1天,资州(资阳)2天,上海则要20天。
人力邮运的艰苦可想而知,民国36年陈林所著《我国之邮差运输》中有这样的描述:“邮差备尝万苦千辛,忠诚服务,具有卓然可观之成绩。虽其服务之地方,盗匪充斥,军队横行,仍能仆仆道径,冒险不顾,具有饱尝兵匪等之鞭笞虐待,甚或以保护所运之邮件,而遭杀害者。”
1950年后,人力邮路迎来巨变,从这年的第二季度起,成都通往附近各县的邮路由使用人力肩挑背扛,改为普遍使用自行车,成都出版的报纸当天就能到达附近各县。再到1989年底,连成都市邮政局所属14个县(区)局的县下邮路,都已经普遍使用自行车、摩托车了。
邮运曾随军车行驶
一封家书要寄漫长两个月
民国25年(1936年)8月7日,成都至重庆开始使用邮政汽车运递邮件,这是全国第一条自办汽车邮路,全长450公里,邮程2天。不到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那时铁路中断,水路被封锁,唯有汽车邮路成了主要的邮运渠道。
时间来到成都解放初期,1950年,成都与省内已解决的地区和全国主要城市间的邮运,随着公路运输的恢复立即通邮。但因匪特骚扰,治安不靖,不仅班期不稳定,还曾采取绕道行走和武装护邮,随军车行驶。
这期间有个故事,关于1951年由成都寄186师单挂号封。故事的主人公是收信人汤德铨,曾系186师政治部宣传队的队员,寄信人是汤德铨的母亲汤老太太,住在当时的成都市义学巷31号德庐。
成都刚解放,还是青年学生的汤德铨就报名参军,分在62军186师政治部宣传队,尔后驻防康定,1950年7月部队进行整编,186师师部率556、557团和185师554团调归贵州军区建制,参与贵州雷山、剑河、黎平、从江、榕江地区的剿匪。1951年4月4日,62军186师调入第16军,经长沙、汉口北上,驻河北深县整训,186师宣传队随师部驻深县王家井镇。
1951年4月5日,汤老太太从成都邮局寄出单挂号封,欲给儿子汤德铨,但此时186师已离开贵州三穗县启程北上,邮件经过汉口时是4月28日,再交驻汉口的四野军邮处中转已是5月3日,经过四野军邮处的联系,被16军军邮局接收是5月26日(军邮日戳仍是“二野军邮/16支局”),传递到186师军邮支局时已是5月31日(军邮日戳是“西南军邮/一八六支局”)。
这件原本很普通的单挂号封,经过四野、二野、西南军邮系统的传递,用邮戳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邮路艰辛。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媛莉
□同步报道
成都最早邮票商
90年前现身东风大桥
邮戳是邮局盖在实寄过的邮件包裹上的各类戳记,是最真实的记录,包括普通邮戳、纪念邮戳、宣传邮戳等。
1896年大清邮政设立后,进入国家邮政时期,先后产生了为官文服务的免费戳、八卦戳,1904年按照中国人的计时法干支纪年邮戳,沿用海关戳的大圆戳、椭圆戳,以及汉英文单线戳等。
当时的邮资已付戳为三格式长方形木戳,最上面为“大清邮政”,中间刻有“信力已付,勿索勿给”,最下面为各局名。1911年大清灭亡后,中国邮政进入中华邮政时期,大清邮政时期邮戳的外形被沿用,启用民国纪年邮戳,一直使用了38年。
到了新中国时期,依旧沿用三格式圆戳。1955年英汉文邮戳全部停用,使用全汉文邮戳。直到1957年启用“三七式戳”,后使用至1999年。此后,启用了新式邮戳,一直使用至今。
邮戳是邮件传递时间和时限的查询依据,也是集邮价值判断所在。
成都最早的邮票商是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9年间,出现在昌福馆(现东风大桥一带)一个经营雪花膏、花露水、化妆品的店铺里。店主方瑞麟在店门外常悬挂贴有外国邮票的镜框,出售外国邮票。
从此,集邮从个人收藏走向社会,成为人们的公开活动。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媛莉
《西藏》邮册中的历史情怀
【邮票】
早就听说成都军区的离休干部魏克老人爱邮集,并以西藏题材而远近闻名。前不久,笔者利用在成都休假的机会,专门拜访了魏克。
魏克虽然已看过七旬,却依然身板硬朗,目光锐利,听说我也在西藏工作,而且还是一个“18军第二代”时,非常高兴,亲切地与我谈起往事。
在我的请求下,魏克从他的许多集邮中,拿出一本《西藏》邮册,一边让我翻看,一边细细介绍。刚打开首页,魏老就自豪地讲:“看,这是一套《蟠龙加盖西藏11枚全新》邮票,是清政府于1911年(宣统三年)3月发行的限西藏地方贴用的邮票。我过去只收集到其中9枚,这得到全套,5月专程去北京,在‘1996北京拍卖会’上以重金购得这套全票和和平解放西藏的实寄首日封,这对充实我的《西藏》集邮很有历史意义。”
一页又一页,从清朝末至20世纪90年代反映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各个方面发展历程的邮票尽收眼底。在一件《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邮折上,有他和国家领导人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帕巴拉·格列朗杰,自治区党政军领导人热地、巴桑、姜洪泉、文艺界知名人士蒋大为、才旦卓玛、罗念一、杨星火,18军老领导阴法唐、陈竞波、郗晋武,在华外国人士爱泼期坦等80多人以各民族文字留下的签名。
魏克讲,1985年9月1日,国家领导人,各省、市、区代表,20多个少数民族代表和西藏各族各界代表齐聚欢聚拉萨,共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这个邮折是记载民族团结盛况的唯一邮折。为了得到所有来宾签名,魏克在拉萨四处奔波,上宾馆下住宅,或亲自拜访,或托人帮忙,好不容易将能征集到的签名都征集到了。小小的邮折上,凝聚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
这些邮票中,一件《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及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首日封上,有西藏妇女精英61人签名。在这件宝贵的首日封上,永远铭记着西藏妇女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功。
魏克的《西藏》邮集,分为五个部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西藏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西藏美丽风光;西藏是西南巩固的国防。这套邮集共有64个贴片,林林总总,洋洋大观,真实地再现了西藏发展变化的历史。1993年在北京举办《纪念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魏克以《西藏》邮集代表西藏参展,并以题材新颖、涵盖面广、历史跨度大、讲道理充分、寓意深刻,为西藏获得了一枚铜牌。在1994年,这套邮集又代表西藏,参加内蒙古举办的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集邮邀请展。 吴擎
民国邮递员 是个好差事
【待遇】
清朝光绪皇帝下诏设立大清邮政官局以后,各地的邮局也逐渐建立了起来,四川自然也不例外。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四川邮政最早设立在重庆海关,还不叫邮政与邮局,而是叫“寄信局”,对外的名字就更好玩了,是英文音译,“海关拔驷达”。等到了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成都的邮政局在南府街设立。
有了邮局,有了往来的信件,那就有了需要收取和投递各种邮件的邮差,也是邮局中最主要的工作人员。其实成都最开始有邮局的时候,由于邮局设置还不普遍,普通居民寄信还在用民信局的服务,但是到了民国时期,邮政事业逐步发展,村镇上也有了信柜和邮站。
刘孝昌说:“当时,村镇上设置的是信柜和邮站,因为路途比较远,邮差都是隔天来一次,带来信也取走信。”在当时,信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这信柜的设置也要好生选一选,刘孝昌补充说,信柜一般都设在大一点的药店、酱油铺子里面,信柜的尺寸是统一制作好的,漆成绿色,店铺老板还不敢把这信柜放在街上,怕街上的熊孩子往里面扔东西搞破坏,而是仔细放在店铺里的柜台上,锁好固定住。有人寄信的话,就到这里来,而邮差送来了信件,老板就会在门口放一张黑板,上面写明收信人和哪里来的信件,赶场的乡亲们看到了,就回去带口信。“那时候,取信的人要给信柜所在的店铺手续费,一般是邮资的一半,所以很多店家都想把信柜设到自家铺子里,最终被选定有信柜的铺子,都是当地有信誉、有脸面的铺子。”
邮政的发展还催生了一项业务,那就是代人写信。“当时读书识字的人毕竟是少数,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念不来也写不来,咋办呢?就有些落魄的文人、教书先生在有信柜的铺子外面支一张桌子,挂一个布帘子,上书‘代写书信’,帮人写信。”在暑袜街的邮局外头,最多的时候,摆的有10多20张桌子,都是帮别人写信的。“这个业务要做得久,市民看重的还是代写人的口碑,毕竟在当时,来往的信件中说的都是每家每户的隐私。”
而与邮政相关的行业中,最神气的当属邮差,“他们的收入一个月能有十多二十块钱,在当时很不错,而且要发绿色的衣帽,管中午饭,额外还要发一件大雨衣。最早的邮差在城里头送信取信,靠的是甩火腿,但是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自行车盛行后,邮政局为了提升效率,也让邮差骑着自行车送信收信。”当时,邮差们骑着国外进口的洋马儿,驮着几个邮包,在街上一边喊收信人的名字一边按着自行车龙头上的铃铛。由于邮差送信有时间要求,早晚送两次,而邮差们又很准时,街坊邻居们也把邮差当成了“准时闹钟”,下午看到邮差,就晓得是三四点钟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