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康熙与天花疫苗
水苗法
痘衣
康熙
□赖 晨
疫苗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接种疫苗是公民对自身健康的保护,也是对群体防控传染病应尽的义务。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庞氏母女非法经营疫苗案持续发酵,引发极大关注。其实,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以原始“疫苗”“以毒攻毒”防治狂犬病的记载;清初,康熙更十分重视天花疫苗的推广。
凶恶瘟神——天花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它是所有瘟疫中最为凶恶的一种。正常人一旦接触患者,几乎无不遭受感染。即使侥幸不死,也免不了在脸上长满麻点。
这种传染病很早就已开始危害人类。史册上多次记录了天花大规模流行的悲惨情景,人们曾经无奈地称它为“死神的忠实帮凶”。考古发现,公元前12世纪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上曾出现天花病菌。846年,在入侵法国的北欧维京人中,突然天花大暴发,维京人的首领只好下令,将所有的病人和看护病人的人统统杀掉。这种可怕的手段,是当时唯一可以扑灭天花的措施。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全国1500万人口中,死了200万人。16-18世纪,欧洲每年死于天花病的人数为50万,亚洲达80万。18世纪,天花在欧洲暴发,全球死亡人数超过1.5亿。
天花约是在公元3世纪,即魏晋时期,从南亚、东南亚传入我国,此后,就由南向北蔓延。晋代葛洪的《肘后方》称天花为“虏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其为“豌豆疮(痘疮)”,明确以后则称为痘症。
明清时期儿科疾病以天花这种传染病最为猖獗。据中医文献专家的统计:明清两代可以查考的200余种、约600余卷的儿科专籍中,专论痘疹的专书即占120余种,320余卷,痘疹类的传染病成为儿科医家研究和防治的重点。
痘疹凶猛,谈痘色变
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视为不治之症。而整个清朝时期,天花曾多次泛滥,为害生灵。清史上多起清宫疑案也与它有关。
清初,中国北方痘疹流行,北京城内此病尤其猖獗。来自关外的满族,对痘疹缺乏免疫力,更容易被传染,因此导致死亡者无数,清初统治者谈痘色变,千方百计地避痘,并采取各种措施,阻止痘疹的蔓延。
由于原本满族出痘者不多,而进入北京之后,很多却因出痘而死亡,因此他们认为是汉族人传染所致。于是命令,民间出痘者,立即逐出京城20里。民间百姓之子女出痘者,多含泪将婴儿遗弃在路旁,让其自生自灭。在多尔衮摄政时期,曾经在防止痘疹蔓延方面做出严格的控制,对外城感染天花的汉人,一律驱逐到远郊区。顺治帝亲政之后,采取相对缓和的措施,改为在痘疹患者家庭周围拉绳,设立隔离区。不过,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痘疹流行,顺治帝也采取了将患者驱逐到边远郊区的措施。
为了避痘,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建立新城避暑。他认为,老京城地污水脏,夏天溽暑难忍,而且多位贵族死于痘疹,应远离老城。他的至亲弟弟、德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的两位福晋,都是因此病而亡。多铎1649年三月初十生病,十八日就病死了;四月十七日,孝端皇太后估计也死于来势凶猛的痘疹。顺治十二年(1655年)冬,顺治帝的孝惠皇后,也染上痘疹,顺治帝避于南海子。另据史书统计,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中,皇室、宗室内的亲王、郡王去世者达20人之多,在清朝各代均未有过。这些现象,也可能与天花的流行有关。
顺治频繁避痘,仍因痘亡
为了防止染上可怕的天花,顺治帝福临已经格外小心,经常在冬春痘疹流行之际避痘,停止大规模的朝会,或者暂时移驻南苑。《清世祖实录》中大量记述了顺治帝避痘的事实。如,在顺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由于京城出痘者众,于是免行冬至庆贺礼;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万寿节,因京城痘疹盛行,免朝贺。为了避痘,顺治帝甚至与尚未出痘的母亲孝庄皇太后远行出猎避痘。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顺治帝带皇太后、皇后行猎,一直抵达河北遵化。
为了避痘,顺治帝甚至对不远千里而来的蒙古同盟者,也不予相见。千方百计地避痘,已经成了顺治帝的家常便饭,尽管如此,痘疹仍然时时刻刻威胁到他的生命。
《汤若望传》中记述,“如同一切满洲人一般,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因为这在成人差不多也总是要伤命的。在宫中特为奉祀痘神娘娘,另设有庙坛。或许是因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真正染上了这种病症。”尽管绞尽脑汁避痘,但人算不如天算,顺治皇帝最终还是染痘而亡。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顺治染上痘疹,据《康熙实录》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上大渐。“大渐”这个词,在古代是专指帝王病重病危的,那么在皇家档案里出现这样的字眼,说明顺治确实是病入膏肓。另外,在正月初六这天,朝廷还传出谕旨,京城内除了十恶不赦的死囚之外,其他的死罪囚犯一律释放,想以此来为顺治消灾祈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顺治到初六这一天,病得已经相当严重了。
也就是在初六夜里,深宫传出了顺治驾崩的消息。
一夕三惊,因痘登基
康熙早年的生活一直笼罩在痘魔的阴影下。他刚出生时,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栖身于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中“避痘”,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两岁那年,他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悉心照料下,硬是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出来,脸上却留下了与痘魔殊死搏斗的点点痕迹。这个经历,在康熙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烙印。
躲过天花之劫,幼小的康熙进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一刻也没离去。灰色的宫中“避痘”岁月,像是一场噩梦。由于天花连年暴发,深宫中也常常一夕三惊。如果宫中有人得了天花,父皇等人就会出宫“避痘”;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绳子围起来,谁也不准随便进出。这些惊恐与动荡的灰暗记忆填满了康熙幼年的梦。
但正因为康熙很小就已出过天花,并且幸存下来,这意味着他以后再不会得天花了。于是,他成为登基人选。
不满24岁的顺治此前对于接班人问题并没有太多心理准备,直到染病卧床不起时才开始认真考虑继承人选。长期以来他一直看好次子福全,想立为太子;而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则更倾向于立皇三子玄烨。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求助于第三者的仲裁。这个第三者,就是在宫中当差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在清宫服务有年,官至一品。他与顺治皇帝及孝庄皇太后之间长期保持着某种亲密关系,顺治曾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翻译过来就是“爷爷”。理智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很快就帮孝庄皇太后和顺治下定了决心:立皇三子康熙为太子。理由简单而充分——康熙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终身免疫力。
可以说,正是天花让康熙登上了皇位。
E推广疫苗
在与传染性极强的天花的斗争中,我们的祖先发现染上天花而侥幸存活者可以终生太平,寿至百岁,故又称天花为“百岁疮”。而根据得过天花病者能够终生免疫这一事实,有些医学家遵循“以毒攻毒”的思想,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刊发的《痘疹定论》一书记载,宋真宗时期,四川峨嵋山有一神医能种痘,他被请到开封府为当时宰相王旦的儿子王素种痘后取得成功。清代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则写道:“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清代医学家张琰在1741年刊发的《种痘新书》中则详细介绍了痘疹发病规律及诊治方法,其中就有人痘接种法。1884年刊刻的董玉山《牛痘新书》记载:“考上世无种痘,诸经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董玉山的说法太简略,且无从考证。总之,人痘接种法这种人工免疫的方法,最迟在宋朝和明朝就已经出现。
康熙登基主政后,意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他决心寻求战胜天花的办法。在总结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统化。他在太医院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他曾亲自调研寻找接种人痘的专业人才,并设立了“种痘局”,在民间张榜公布《力劝普种痘花法》。由于康熙倡导种痘,有力推动了人痘接种术的传播。尤其是清代《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一书的刊刻发行,彻底改变了明末那种个人保存痘苗、秘不传人、以营私利的局面。
康熙继位以后,南方传统种痘疫苗法也传到了北方。这种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16世纪下半叶),又称吹鼻种痘法。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法叫旱苗法,即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另一种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让种痘者轻度感染上天花,发烧出疹,再经过精心护理,病症消失后,就相当于已得过天花,从而具有了免疫力。痘痂叫做“时苗”,由于其毒性比较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中医又发明了“熟苗”接种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接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据《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刚开始,许多人畏惧种痘,一些老人更表示怀疑,把这看成是十分怪异之事,但康熙意志坚定,以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决意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千万人也因此而免除了性命危险。事实证明,康熙对种痘的提倡、推广是十分有成效的。
防痘种痘的推行是从宫中开始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胤礽出痘,其时正值三藩叛乱的关键时候,为了能更多地亲自护理出痘的太子,康熙皇帝竟然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太子痊愈后,清廷还举行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祭天颁诏,搞得十分隆重。在皇太子出痘期间,有个候选知县,名叫傅为格,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绩,因此被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因为他善于种痘,又被康熙召入宫中,专门负责为皇子们种痘防疫。
从此,清宫中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正式确立。清宫中皇子种痘,一般都在年幼时期,2-4岁是种痘的最佳年龄;种痘时间一般选在春秋两季,天气清爽,便于护理;水苗法采用得最多;地点一般在紫禁城内,或者圆明园。
这种先进的种痘疫苗法,康熙不仅在宫中推广,而且在八旗中普遍实施,甚至推广到漠南、漠北蒙古。当时在京的西洋传教士殷弘绪在写给一位欧洲教友的信中说,他见证了1724年康熙皇帝派人到蒙古推行种痘法的事情,并说效果很好,御医们回来时带了病家为表示感激送的鞑靼(蒙古)盛产的马匹、皮毛。康熙皇帝与王公大臣谈及此事时曾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子,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总之,在康熙年间种痘得到了大力推行,天花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天花之毒助康熙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使一位难得的明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创了大清国一个崭新之局——“康乾盛世”。
康熙提倡的种痘活动甚至影响到周边国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俄国派专人来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和有关的医学知识。
本版统筹/李素灵
赖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