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雷纹”象征古人对云雷的敬畏?

广州日报 2016/04/1705:34 显示图片

原标题:“云雷纹”象征古人对云雷的敬畏?

商晚期三羊罍,主题纹饰为饕餮纹,地纹为云雷纹。

饰有螺旋纹的马家窑陶瓮

吉祥纹饰系列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广泛使用的“祥云”图案,其设计灵感来自商周时期的“云雷纹”。“云雷纹”是我国使用最悠久、用途最广泛、变化最复杂的传统纹样之一,但对这种纹样的来源及象征意义,至今没有定论。

云雷纹起源于祖先对自然的摹仿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纹饰中,“云雷纹”是使用历史最悠久、用途最广泛、纹样变化最复杂的纹样之一。其基本特征是回旋曲折盘绕的几何图形,以近似圆圈形旋转盘绕者称“云纹”,以近似方形盘绕者称“雷纹”,以不方不圆的图形盘绕而成者称“云雷纹”。

“云雷纹”流行于商周时期,常见于青铜器上,一般出现在环形装饰带和大面积的“地子”上。对于这种纹样的起源和象征意义,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云雷纹”属于自然物象纹,源于古代先民对云和雷的细腻观察,是对自然现象的摹仿,表达了人们对云和雷的崇拜与敬畏。其主要证据是古代象形文字中的“云”字、“雷”字和“云纹”、“雷纹”颇为相像,青铜器上密集排布的“云纹”和“雷纹”,恰恰像一串串连贯而成的“云”字和“雷”字。

上古时代不存在文字,只存在一些极具表意作用的形象,这些形象可能就是文字的前身和雏形。

马家窑彩陶上的螺旋纹与云纹相似

同样是立足于自然物象说,有人认为这种纹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江苏南部,是对蛇的形象的抽象化和图案化。此后,这种纹样传播到浙江、湖北、山东、成都等地以及中原地区,在商周时期最为流行。此外,还有人认为这种纹样起源于水流的漩涡、蜗牛的贝壳、植物的蔓藤、动物的螺旋状角、人类的指纹等,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因无论是“云纹”、“雷纹”还是“云雷纹”,其基本形态是回旋曲折的旋纹,“雷纹”和“云雷”可以说是“云纹”的变体,因而更多的学者从“云纹”的来历追溯“云雷纹”的源头。经过比对,人们发现,“云纹”与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螺旋纹及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中的螺旋形纹样有极高的相似度,其中的渊源关系有迹可循。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000年~4000年。马家窑彩陶上的螺旋纹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同心圆由小到大不断向外扩展;二是从中心弧线连结向外旋转,成为典型的螺旋纹;三是以点为中心,呈多方向向外旋转,布满装饰面。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距今5300年~4000年左右。“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的标志,主体纹饰是戴羽冠的“神人”和面目狰狞的兽面,地纹为螺旋纹,其复杂和精细的程度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从形态上来说,马家窑彩陶上的螺旋纹与“云纹”相似,而良渚文化器物的螺旋纹既有近似圆圈形旋转盘绕的“云纹”,又有旋转拐角处方中带圆的“云雷纹”,与商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如出一辙,且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也源于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由此可见,“云雷纹”与良渚文化的螺旋纹有着更为直接的“亲缘”关系。

螺旋纹遍布古文明 埃及希腊都有发现

不过,即使可以假设“云雷纹”的源头就是马家窑彩陶和良渚文化器物上的螺旋纹,但问题并不是到此为止了,质疑者还会继续追问:为什么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与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几乎同时出现螺旋纹?这种纹样有什么象征意义?

对这两个问题,有学者认为,虽然黄河上游与太湖流域相距甚远,但两地依然存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几乎同时出现螺旋纹不足为奇。这种纹样有可能是对自然现象的摹仿,也有可能具有宗教崇拜的含义。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螺旋纹不仅出现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所发现,如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爱尔兰境内和法国卡拉克境内的远古石柱、石墓、石桌等,都布满了神秘的刻线符号,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反复出现的螺旋纹。此外,在希腊和埃及出土的文物上也有螺旋纹的出现。对于这种巧合,又该作何解释呢?难道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各个原始文明之间就有联系?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也无法证实。如果没有联系,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从人类的共同体验入手,才能找出相对合理的解释,很多学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秦汉漆器上的云气纹变幻多姿

“云雷纹”的源头和含义,一直是个谜,其演变和发展,也十分复杂。到春秋时期,“云纹”出现了简化和物象化特征。前者表现为单纯的勾卷形,后者呈现出的勾卷形宛如积云圆卷,成为以后进一步定型的“圆圈形云纹”的“云头”雏形。秦汉时期的“云纹”形式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漆器上。秦汉漆器上的装饰以变幻多姿的云气为主体,这种表现方式更为自由随意的“云纹”被称为“云气纹”。

“云纹”发展到唐代,更加写实和具象化,演变成“朵云纹”、“卷云纹”等,其中多以S形、波浪形等形式构成其骨架,旋绕盘曲,有祥和之气,其吉祥含义也因此而生,被称为“祥云”。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广泛使用的“祥云”图案,其灵感就来自“朵云纹”和“卷云纹”,表达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

唐代以后,“云纹”的形态继续变化,用途更加广泛。辽代“云纹”有点像秦汉的“云气纹”,但波折曲线增多,云尾变长。金、元时期的“云纹”,不仅出现在日用器具上,还出现在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到了明清时期,“云纹”大量出现在纺织物、瓷器、玉器、硬物类家具等器物上。“云纹”和瑞兽纹的结合成为普遍现象,如“云龙纹”、“祥云麒麟纹”等,是权力、地位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同时,“雷纹”也出现了多种变化,商周青铜器上已有“百乳雷纹”、“曲折雷纹”、“勾连雷纹”、“三角雷纹”等,后来又出现了“菱形雷纹”、“方形雷纹”、“长方形雷纹”等。青铜器上的“雷纹”,常作连续式排列,部分用金银丝、金银片、绿松石等镶嵌,显得富丽堂皇。后来“雷纹”还出现在玉器、家具、瓷器等器物上,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

“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除见于商周青铜器外,在商周陶器及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也是主要纹饰。在粤系的铜鼓上,鼓面中心是太阳纹,周围是密布的“云雷纹”,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反映了南方民族对太阳和云雷的崇拜。

《吉祥艺术》版

平时逢周日见报。

来信可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副刊部 钟志荣

邮箱:gtdrh@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