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三沙市设立。四年过去了,在这个年轻的城市里,变化纷至沓来。图为三沙市全富岛海边,渔民向游客推销三沙海产品——鱼干。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摄
2016年4月17日,三沙市赵述岛,渔民准备出海捕鱼。在阳光的照射下,湛蓝的海水与天同色,美不可言。目前,三沙市所属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永兴、赵述、北岛、晋卿、甘泉、羚羊、鸭公、银屿和美济等9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岛屿上,约有渔民共700多人长期居住。他们在三沙耕海牧渔,守候着这片祖宗海。
2016年4月20日,三沙市赵述岛,75岁的老渔民麦运潘在海边“行盘”。“行盘”是三沙渔民常见的一种捕鱼方式,指的是在大海退潮后,在岛屿附近浅海的礁盘上,一边行走一边寻找捡拾公螺和割蚵,由于这种捕捞方式较为轻松,作业方式多数是年纪大一点的老人。
坐在赵述岛岸边的水里,麦运潘阿公放下小刀,摘下水镜,然后将两个筐里的公螺、红口螺等各种渔获逐一分类。“今天捡的不多,等多一点再卖”,麦阿公将分好的螺放回筐里,又放到海边的浅水里养着。麦运潘长期驻守赵述岛,75岁的他是岛上年龄最大的人。
除了“行盘”之外,三沙的渔民还会采用一种被称作“单气”的潜水方式捕鱼:潭门老一辈渔民从小就练就一身潜水的好功夫,不带呼吸管一个猛子能扎到水下20米或者30米的深度,身手矫捷地抓活鱼、割海参、捡公螺(马蹄螺),这三样被称为“潜水捞三宝”。图为2015年7月11日,三沙市赵述岛附近海域,渔民符名友在潜水捕鱼。“单气”的潜水方式。
2015年7月11日晚,三沙市赵述岛,捕鱼归来的渔民把渔获销售给收购商。在夜晚手持强光手电,潜水到20-30米的水下捕捉渔获则是三沙渔民的另一个“绝活”。渔民们说这个时候的大海里的鱼都睡着了,你用电筒照住它们的眼睛,鱼儿几乎在水下不动,很容易捕捉。
2016年4月16日,三沙市赵述岛渔民捕获的一条5斤多重的红石斑鱼。赵述岛是渔民们重要的渔业基地。每年春天,渔民从海南岛来到这里,在赵述岛的礁盘上打鱼,然后在岛上把鱼晒成鱼干,秋天的时候带回去,这种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吃菜、喝水、看电视、种树……这些陆地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海洋的孤岛上,曾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图为2013年5月31日,三沙市赵述岛上,渔民用来接雨水的简易装置。过去,三沙岛礁上都没有淡水,岛礁上军民生活依靠收集雨水作为饮用水。
2015年7月2日,三沙市赵述岛,一位居民在门前洗头。2013年5月30日,三沙市赵述岛上海水淡化装置开始出水。这是三沙设市后首个有了海水淡化的岛礁。
三沙市永兴岛,工程师戴世东在维护二级海水淡化设备。据了解,该设备可日产淡水100吨。过去,永兴岛用着“没有办法的办法”,靠地下水解决用水问题。当地的地下水盐分极高,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洗澡、洗衣服等,且长期取用岛水会对珊瑚礁地质结构造成破坏。2012年11月,包括海水淡化与雨水净化工程的西沙永兴岛供水工程项目开工,到2016年1月,永兴岛的海水淡化设备已经基本完工。
三沙市晋卿岛,一位刚捕鱼上岸的渔民在用淡水冲凉。2013年7月22日,晋卿岛上的岛屿海水淡化项目安装完工,按80-100人的供应量设计,每天产直饮水两吨,生活用水28吨。晋卿岛常住居民有九十多人,淡水设备足够需要。岛上的渔民高兴地说,过去洗澡、洗衣服只能用海水或是半咸半淡的井水,每次洗完澡,身上还是黏糊糊的,总感觉没洗干净,现在终于能洗个痛快澡了。
2016年4月20日,三沙市赵述岛,居民梁昌健在洗鱼。为纪念明代赵述奉命出使三佛齐而命名为“赵述岛”是七连屿的第三大岛,岛上有来自海南潭门的长住渔民200人左右,人口数量仅次于以驻军及公务人员为主的永兴岛。2014年7月24日七连屿工委、七连屿管理委员会成立,9月2日正式入驻赵述岛办公。
在上个世纪上世纪70年代,赵述岛渔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珊瑚石建造房屋。赵述岛有了独一无二的珊瑚石屋。
随着时间推移,岛上居民的居所多数采用木条和防雨布搭建而成。图为2013年7月14日,三沙市赵述岛,一位居民在简易房下做饭。
2014年11月16日, 三沙赵述岛上,渔民在规划区搭建临时过渡房。当天,三沙赵述岛居民定居点项目建设拉开序幕,岛上居民开始拆除在规划建设区域内的原有住房,并同时搭建过渡房。根据规划,居民点建筑面积5504平方米,即将开建的一期项目共27套住房。
2016年4月25日,三沙市赵述岛,渔民在修复岛上一间保留下来的珊瑚石屋。为改善渔民居住环境,2015年5月,三沙市开工建设赵述岛渔民定居点。七连屿管委会决定保留下仅存的两间珊瑚石屋,作为还原祖辈渔民在七连屿生活的一处人文景观。改造后的珊瑚石屋命名为“赵述岛珊瑚石屋”,由1号珊瑚石屋和2号珊瑚石屋组成,以展陈为主要功能,是三沙市七连屿介绍南海渔耕文明的一个窗口。
2014年11月15日,在三沙市永兴岛码头,岛上居民从“琼沙3号”轮卸载物资。“琼沙3号”是担负西沙群岛驻岛军警民后勤保障唯一的补给船,于2007年2月10日开航。三沙市永兴岛距离文昌清澜港180余海里,“琼沙3号”轮航行时间约需15小时。它担负着运送三沙驻岛干部职工、渔民和部队官兵上下岛及补给生活物资的重要任务,被三沙军警民誉为海上“生命之舟”。
2014年11月15日,在三沙市永兴岛码头,一辆电动三轮车从“琼沙三号”轮上吊下码头。
三沙市永兴岛,赵述岛的居民正在搬运从海南本岛运输过来的蔬菜等补给。
在海岛生活,除了缺水,渔民们还饱尝缺电的痛苦。过去,岛上照明都用柴油发电机供的电,用柴油机发电噪音大影响睡眠,连觉都睡不安稳;柴油贵,渔民们不舍得在柴油上花钱,发电机每天工作时间很短,电视看不上,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有时连手机也充不足电。现在,政府给每家每户装上太阳能家用发电系统。图为永兴岛上,渔民孩子在小木屋里看电视。
三沙市永兴岛上,渔民在给孩子洗澡。每到假期时,永兴岛都可以见到放假来岛上和家人团聚的孩子。
2013年7月17日,乘客搭乘椰香公主轮到达三沙永兴岛。过去,从海南本岛到永兴岛乘船需要将近20个小时,自从2015年1月,三沙市的交通补给船“三沙一号”轮投入使用后,往来海南本岛和永兴岛一般只需要10个小时。三沙设市后,往来于海南本岛和三沙市永兴岛之间的船舶数量和航班次数都有增加。
三沙市永乐群岛全富岛海边,渔民李遴君向游客推销三沙海产品。随着三沙旅游的开放,在接待游客最多的鸭公岛、全富岛和银屿,渔民办起了5家渔家乐,渔民们为游客加工亲手捕捞的龙虾、石斑和红口螺等海产品,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岛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渔家风情的重要一站。
三沙市羚羊礁,渔民在晾晒海鱼、红口螺等渔获。
2012年11月10日上午拍摄于三沙市赵述岛,从事13年渔业捕捞的渔民陈林在吃早餐,准备出海捕鱼。三沙市七连屿工委、管委会设立后,陈林成为一名社区综合管理人员,他负责驾驶交通船,管理赵述岛的海水淡化发电机房。随着七连屿的发展,聘用的公共服务管理人员越来越多。
2016年4月18日,三沙市北岛,北岛社区居委会主任黄宏波。除了北岛社区居委会主任外,老黄还有个身份,北岛海龟保护站站长。北岛面积仅 0.4平方公里,岛上只有3户人家共14人。三沙市北岛是南海海龟最为集中的产卵地之一,北岛环岛四周礁盘交错,自古以来就是“海龟的天堂”。64岁的社区居委会主任黄宏波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在岛上巡护,保护海龟,为海龟提供一个良好的产卵地。
2015年6月5日,三沙市西沙洲,工作人员用带来的淡水给树苗浇水。昔日的西沙洲是一片沙滩。在岛礁绿化工作中,三沙人克服了很多困难。种树用的红土以及树苗都是从海南本岛运到各个岛礁上,并采取了多种办法提高成活率。如今西沙洲已渐渐成为一个被植被覆盖的绿岛。
三沙市西沙洲,一片长势良好的木麻黄林。2013年,三沙市加快推进岛礁绿化一期工程,在鸭公岛、羚羊礁、银屿、晋卿岛等小岛共种植3500多棵绿树,2014年7月,三沙设市两周年之际,三沙开启岛礁绿化二期工程。以西沙洲为试点,三沙全面展开“绿化宝岛”大行动,在西沙洲上种下了1500余株木麻黄。如今,绿色已逐渐覆盖西沙洲。
赵述岛潭门渔民詹道芳准备拜祭兄弟庙的祭品。“祭兄弟公出海”是潭门渔民特有的海洋信仰。对于远洋航海的潭门渔民来说,“祭兄弟公出海”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是祖祖辈辈闯“海上丝绸之路”渔民的精神支柱。
2016年4月16日,三沙市赵述岛海边,一位渔民在洗碗。不远处,两位渔民在做出海前的准备。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渔民,远离大陆远离亲人,热带岛屿特殊的环境,让他们只能把过上好日子的念头埋在心里。2012年7月24日,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三沙市成立了。四年来,在这个年轻的城市里,变化纷至沓来,他们“日子变好”的愿望正在慢慢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