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银色工厂纪念安迪·沃霍尔

京华时报 2016/08/0702:45 显示图片

原标题:打造银色工厂纪念安迪·沃霍尔

装置作品《银云》(1966)

沃霍尔和他工厂里的常客们

1928年8月6日,安迪·沃霍尔在美国出生。88年后的同一天,《安迪·沃霍尔:接触》展在798木木美术馆对公众开放。据记者探访,展厅现场被打造成“工厂”的模样,展出了安迪·沃霍尔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像、摄影及互动装置作品,共计近百件,展品全部来自沃霍尔博物馆。木木美术馆展览总监PrescaAhn告诉记者,“工厂”在沃霍尔的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它不仅用于创作作品,也是艺术家、娱乐名流、文艺青年争相探访的目的地”。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来纪念这位波普艺术大师的88周年诞辰。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7日。

展厅改造变“银色工厂”

在沃霍尔所处的时代,这些以新媒介进行的创作曾打破当代艺术的边界,直至今日,仍持续冲击和感染着当下的观众。因其巨大的名声,内地引进沃霍尔的展览不止一两次,每一次大家都饶有兴致地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他,而这次《安迪·沃霍尔:接触》则截取的是他创作生涯中“工厂”这一名词,策展团队将展厅重新切割空间,布置成工厂的模样。

在这间硕大的“工厂”里,呈现了沃霍尔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像、摄影及互动装置作品,包括试镜系列、宝丽来照片、装置作品以及1963年创作的实验性影片《吻》《帝国大厦》等。其中,装置作品《银云》即是对著名的“银色工厂”的回应。

据PrescaAhn介绍,“工厂”是安迪·沃霍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纽约的工作室,“因在那里举办的前卫派对而闻名,它超越一般工作室的概念,不仅用于创作作品,也是艺术家、娱乐名流、文艺青年争相探访的目的地”。Presca Ahn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工厂”本身就像一件波普艺术品,“到处都被装裹成银色,沃霍尔和他的助手们在这里创作作品,地下丝绒乐队曾在这里排练演出,当时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如伊迪·赛吉维克、布莉姬·柏林、鲍勃·迪伦、苏珊·桑塔格、小野洋子等都曾是‘工厂’的常客”。

展览呈现沃霍尔非波普一面

相较于沃霍尔以往的展览来说,此次展出的多部实验电影堪称亮点。PrescaAhn坦言,在中国观众的意识中,波普艺术是安迪·沃霍尔的标志,但他的“能量”不止如此。通过这次展览中的众多实验影像,“你可以从展览中看到他非波普艺术家的一面”。

而这些可见其不同面貌的作品,不少出自沃霍尔的“银色工厂”,如在电影史上被广泛讨论的《睡》(1963年)、《吃》(1963年)、《吻》(1963年)、《帝国大厦》(1964)、《可怜的小富家女》(1965年)、《蓝色电影》(1968年)等。电影对于沃霍尔来说,是平面创作的衍射,更是整体波普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更凭借颇具实验性的叙事风格一度成为影像艺术的重要力量。

在最后一个展厅里呈现的是沃霍尔于1963年创作的地下电影《吻》。PrescaAhn说,“像他所创作的其他电影一样,比如《睡》和《吃》两件作品,《吻》是一部持续时间很短的极简抽象派艺术小众电影,有时被叫做‘反电影’”。在《吻》中,记录了多对情侣亲吻的场景,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可以看出‘重复’是沃霍尔非常惯用的重要表现方法,他可以通过相机等设备轻松地实现。《吻》摒弃了背景和叙事,而在浪漫电影中,‘吻’通常在结尾高潮简短出现。但沃霍尔摒弃了电影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时间线的叙述方式”。

艺术家简介:

安迪·沃霍尔(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他是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创作的方式影响了后来的观念、行为、涂鸦、新卡通。此外,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2014年,作品毛泽东画像在英国以76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663万元)的高价被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