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道从小就被教育:李白小时候碰到一个磨针的老太太,教育他好好学习。故事是这样的: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说:“这怎么可能呢?”老婆婆就语重心长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很惭愧,回去好好学习,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诗人。
然而这个问题,贫道从小就怀疑。
第一,老太太吃饱了没事干了?不带孙子,不跳广场舞,出来磨针玩?
第二,铁杵多少钱?针多少钱?就算卖了废铁也够买一口袋针了!
第三,就算不卖废铁,老太太卖两根冰棍也够买一根针了。
第四,也没见老太太真的磨成针呀。真格的你确实做成了再来说,就这么比划两下凭什么就信你?
后来一查才知道,李白这个故事,出自宋朝祝穆编的《方舆胜览》,是四川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并不是有据可查的正史。
长大一点后,又发现了第五点:
李白作诗的天才,特么就不是靠铁杵磨针的死功夫学出来的!
那么,这种铁杵磨针的诡异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道教的磨炼心性,有个术语叫“试炼”。
早在南北朝时期,《真诰》里就有这样的故事。有个叫傅先生的,入焦山学道,碰上太极老君,给他一根木钻,让他钻一块五尺厚的石盘,说:“把这块石盘钻透,你就得道了。”傅先生就趴在上面天天钻。整整钻了47年。终于有一天石盘透了,掉出一颗仙丹来。傅先生吃了,成了神仙。
虽然是石盘,但和铁杵的意义也差不多了。
又比如宋代,同样流传着另一个磨针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李白,而是真武大帝。
宋代有一幅名画《骊山老姥磨铁杵欲作绣针图》,一看名字,先明白了三分:哦,原来这个磨针的老太太不是凡人,而是骊山老母!
但是她磨给谁看呢?宋代诗人郑思肖写了一首题画诗:
欲化龟蛇生圣胎,骊山微意孰能猜。
纯钢一块都磨尽,不信纤毫眼不开。
这就明白了:龟蛇,当然是真武大帝的标配。也就是说,骊山老母是磨给真武大帝看的,不是李白。
相传真武大帝在山中修炼,感到艰苦,心生悔意,下山回家。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以下情节参考李白故事)……老太太说“铁杵磨绣针,功久自然成”。真武大帝恍然大悟,回山修炼,终于成道。
武当山磨针井祖师殿壁画
这个故事,在真武大帝的各种经书里都有。甚至佛教《销释金刚科仪》里也有。宋代是真武大帝信仰兴盛的时代,大家往真武大帝身上编故事,当然不奇怪。
这个故事,已经成为真武大帝全套故事的标配,就像《西游记》里必然有孙悟空镇压五行山的情节一样。只要讲到真武大帝,就一定要讲这个磨针悟道。
武当山磨针井
再多翻一翻,就算是发生铁杵磨针这个故事的原产地,李白的老家四川,也有人和他争夺版权,这就是仙人陵阳子明,也就是窦子明。
仙人窦子明
这位窦子明先生是汉朝人,据《蜀中广记》,窦子明入窦圌山学道,逃学出来玩……(以下故事参考李白)……窦子明醒悟,回山修炼三年,终于白日升天。
窦圌山
无论是傅先生、还是真武大帝、窦子明,他们都是道教人物,所以说,这个故事,很可能本来就是道教磨炼心性的故事,而李白纯粹是打了一回酱油。
但是考虑到李白也信仰道教,甚至曾受箓成为真正的道士,那么把这个故事编排到李白身上,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说,“铁杵磨针”这个故事,和贫道以前讲过的《西游记》、葫芦兄妹等都一样,是一类故事而不是一个故事,它的主角可以是张三也可以是李四,而基本情节是不变的。没准过些年就会出现李天飞同学铁杵磨针的故事,然后李天飞同学把铁杵卖了换羊肉串了。
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许多内容:
比如忽略了这个老太太本是一位神仙,在各种故事里说什么的都有,骊山老母、观音菩萨、紫炁元君……所以她不带孙子,也不跳广场舞,很诡异地在那里磨针玩。
比如忽略了铁杵磨针最后会有彩蛋,比如白日升天、掉出仙丹。
比如忽略了主人公其实已经注定要成仙,这只是一番挂职锻炼。
最重要的,是忽略了铁杵磨针的背后,是一种宗教信仰在支撑,假如不是一心向道,而用俗世成功学的功利心态,是永远理解不了铁杵成针的真正含义的!
“铁杵成针”是宋元间常见的典故,比如宋孙应时“此生付与天公竟,铁杵成针取次磨”,“功夫只怕无人做,铁杵磨教作线针”。
甚至佛教也来凑热闹。比如《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就是济公):“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
最后一位凑热闹的是段誉,他在无量山玉洞的蒲团上给神仙姐姐磕了一千个头,然后蒲团破裂,露出武功秘笈。段誉自己说,若非磕足一千个头,小蒲团不会破裂,她赐的宝贝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美女对于段誉这样的男人来说,也是一种类似宗教般的信仰吧!
来源:微信订阅号“李天飞”litianfei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