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你真读懂了吗?

凤凰国学 2017/04/1315:42 显示图片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原题为《绝句四首》,此为其中的第三首。该诗一句一咏,对仗精绝,历来被公认是杜诗中的写景佳作,千百年来为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赞叹。只可惜这首千古名诗,竟未能收入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人们对该诗存在着很严重的误解与非议。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就批评此诗:“绝句四句皆对,……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胡应麟《诗薮(sǒu)》亦颇有微词:“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他们认为杜甫此诗语意不连贯,仅以对仗见长,放在律诗颔联、颈联或可大放异彩,而作为绝句就犹同割裂拼凑的几块漂亮碎布而已。

相传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一说为明代才子祝枝山)曾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考生的文章批语。考生沾沾自喜,以为是称赞他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将来必能青云直上。殊不知是讽刺他“不知所云,离题万里”。这件趣闻虽曲解了杜诗本意,却也无伤大雅,不过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的文学界对杜甫《绝句》存在着长期误读。

杜甫此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坠五里雾中,通篇好像都是纯粹写景而已,似乎没什么实质含义。经笔者多年探索,孜孜以求,终于拨云见日,窥得诗中玄妙之处。此四句诗看似写有四景,实则四景各有深意。下面就请读者朋友随我一同解开这个尘封已久的千古谜题。

杜甫(资料图)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他怀有“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却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困顿长安十余载。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为宰相房琯(guǎn)求情,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此后弃官,携家逃难至蜀,卜居于成都浣花溪草堂。

房琯是玄宗在蜀任命的宰相,后奉使灵武册立肃宗,又成为肃宗的宰相。他的罢相,一方面是由于陈涛斜之败、门客董廷兰受贿等自身的一些问题,但另一方面很大的原因在于肃宗排除异己、任用亲信的政治考虑,即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杜甫因坐琯党,在肃宗一朝很难再受重用,直到宝应元年(762)四月玄宗和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李豫即位,杜甫才终于看到了伸展才能的机会。

《旧唐书·代宗本纪》:“(广德)二年(764)春正月癸亥,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度支转运使刘晏为太子宾客,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李岘(xiàn)为太子詹事,并罢知政事。以前右散骑常侍王缙为黄门侍郎,太常卿杜鸿渐为兵部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代相当于宰相。王缙是著名诗人王维之弟,曾任宪部侍郎,上元元年(760)任蜀州刺史期间,杜甫与其有一定的交往,有诗《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而杜鸿渐是杜甫从叔(堂房叔父),后以黄门侍郎,兼充山、剑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使镇蜀,《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诗中提到的“黄门从叔”指的就是杜鸿渐。所以我由此推断,“两个黄鹂鸣翠柳”其实就是王缙和杜鸿渐两人同时拜相的意思。

【迁莺】黄鹂,古称仓庚,又称黄鸟、黄莺。旧时常把登第或升官比喻为“迁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中并无“莺”字,师旷《禽经》:“莺鸣嘤嘤。”后世普遍认为“嘤嘤”是黄莺的鸣叫声,故以黄莺出谷(或迁乔)作为迁居、晋升的雅称。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其著作《物候学》一书中曾指出:“唐朝诗人钱起《赠阙下裴舍人》诗:‘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黄莺是候鸟,要到农历四月才能到黄河流域中下游。唐代的二月,长安不会有黄莺。《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仓庚鸣’,钱起以误传误地用于诗中。”(按: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竺可桢先生从科学角度出发并引经据典,质疑钱起诗存在违背科学常理的错误,可谓十分严谨。然而科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文学,科学研究讲究实事求是,而文学创作却允许艺术塑造。“二月黄莺飞上林”其实是钱起恭贺朋友裴某升迁的意思。裴某恰好在这年二月迁为舍人(唐代官职名称,如太子舍人、中书舍人),当然要说“二月黄莺飞上林”,因此诗句中描绘二月的长安出现“黄莺飞上林”的景象并不奇怪,这只是一种比喻,算不上违背科学常理。

以黄莺比喻升迁或及第的诗作,有唐一代不乏其例。如: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之三:“客有迁莺处,人无结驷来”;白居易《与诸同年贺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不失迁莺侣,因成贺燕群”;元稹《春晚寄杨十二,兼呈赵八》:“迁莺恋嘉木,求友多好音”;李商隐《喜舍弟羲叟及第,上礼部魏公》:“朝满迁莺侣,门多吐凤才”。

有时落第诗也会提到黄莺(黄鸟),如钱起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曾于客舍墙壁题诗:“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下第题长安客舍》)。钱起屡试不第,至少曾三次看到身边友人登进士第,而自己却名落孙山:“一望金门诏,三看黄鸟飞”(《客舍赠郑贲》)。钱起的这种写法在唐诗作品中比较少见,是以黄莺的得志,反衬自己的落魄。

【梦莺】黄莺常为预示升迁高就的吉祥征兆。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张说母梦有一玉莺,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而有孕生说。果为宰相,其至贵之祥也。”张说诗《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贺燕窥檐下,迁莺入殿飞。”

玄宗时期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门下省又称左省,中书省又称右省,因而分置左右宰相,左相为正,右相为副。《旧唐书·玄宗本纪》:“天宝元年(742)二月,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如高适诗《留上陈左相》、《留上李右相》,便是分别呈赠给当时的左相陈希烈和右相李林甫。唐代虽以左相为尊,而行使实权的却是右相。右相大权在握,只手遮天,极易造成把持朝政的局面。“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死后,继任者杨国忠更是变本加厉,作威作福,元稹曾批评这段历史:“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连昌宫词》)。宰相弄权,朝政腐败,最终导致了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的爆发。

自马嵬兵变诛杀右相杨国忠后,朝廷吸取了教训,使右相空置,仅保留左相。玄宗幸蜀时期,韦见素任左相,崔涣、崔圆、房琯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肃宗灵武称帝,任命裴冕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享有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中书令、侍中)的同等权力及待遇,而本官阶品较低,《新唐书·百官志一》:“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取消左、右相,恢复侍中、中书令的称谓,此后中书令、侍中常作为授予元勋、上将的荣誉头衔,逐渐沦为虚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成为货真价实的宰相。

唐朝宰相制度的这项重大变革,终结了长期以来由两省长官把持相位的局面,削弱了宰相专权造成的危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参政议事,只获得了一个近似于宰相的头衔,而实际的官品较低。他们地位相当,无左相、右相之别,无法凌驾于对方的权利之上,因此能够相互制衡,各司其职。相权被削弱分化的同时,皇权则得到了强化巩固。

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除了是对王缙、杜鸿渐两人同时拜相的恭贺之辞,更是对代宗李豫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开创清明政治气象的由衷赞颂。当然还有另一层重要含义不能不说,此句采用了极为高妙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写法,这也是杜诗最为精华的部分,杜甫向这两位朝廷新贵含蓄表达了希求援引之意。

《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这四句是说鸟儿的家园遭人砍伐,不得不从幽谷迁居到高大的乔木上。后四句又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不知投奔何处的黄莺,嘤嘤鸣叫,呼唤其它同伴;率先找到高大乔木的黄莺,就会站在高枝上嘤嘤回应,招唤同伴前来居住。黄莺的这种互助友爱的天性,给后世诗人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南朝梁·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之一:“黄鹂飞上苑,绿芷出汀洲。……飘飏白花舞,澜漫紫萍流。”意思是说,黄鹂飞入宫苑登上了高枝,绿芷迁出荒滩移栽于沃土,请不要忘记白花、紫萍这些朋友,白花还在无依无靠随风飞舞,紫萍还在漫无根蒂随水漂流;南朝梁·何逊《石头答庾郎丹》:“黄鹂隐叶飞,蛱蝶萦空戏。”意思是说,黄鹂找到栖身的好去处,请不要躲在树叶后匿藏不见,你可记得蛱蝶这位朋友,它还在凭空无助地飞来飞去!

资料图

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几乎与杜甫生在同一时代,两人的人生轨迹虽无交集,但好像都特别锺爱黄莺,写黄莺的诗作也都特别多。钱起还有一首《春谷幽居》,从诗题来看明显就是脱胎自《诗经·小雅·伐木》,此诗可能是钱起早年未登仕途所作,借景咏怀,寄托远大抱负:

黄鸟鸣园柳,新阳改旧阴。春来此幽兴,宛是谢公心。

扫径兰芽出,添池山影深。虚名随振鹭,安得久栖林?

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即将从幽谷飞迁而出的黄鸟(黄莺),我将来必定会随着振鹭一起声名远扬,怎么能永远栖息在这片山林中呢?“虚名”是谦辞,指名誉、声誉。“振鹭”取典自《诗经》中的两首诗:

【振鹭】《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又《诗经·鲁颂·有駜》:“振振鹭,鹭于下。”毛传:“振振,群飞貌。鹭,白鸟也,以兴絜白之士。”郑玄笺:“絜白之士群集于君之朝。”后因以“振鹭”比喻朝廷中操行纯洁的贤人。

 

据现代科学证实,大雁、鸳鸯、白鹭等候鸟在迁徙飞行时,常排成一字型(或人字型),可使后雁借助前雁翅膀产生的上升气流,以便在长途飞行中最大限度地节省体力。不过古人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们认为这代表着鸟类群体中“小不逾大”的秩序。师旷《禽经》:“寀寮雍雍,鸿仪鹭序。”张华注:“鹭,白鹭也。小不逾大,飞有次序,百官缙绅之象。《诗》以振鹭比百寮,雍容喻朝美。”

天空中列队飞翔的白鹭,与文武百官上朝的队列十分相似。朝班分左右两列,官职越高,地位越尊,越排在前面;官职越低,地位越卑,越排在后面。无论上朝还是退朝,都是宰相排在前面先走,其他官员按官职高低,依次跟随其后。如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杜甫任左拾遗,岑参任右补阙,两人排在不同的队列,退朝时沿不同的方向出宫,所以杜甫《奉答岑参补阙见赠》答云:“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

杜甫还有很多类似的诗句,如:“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将百官参加祭祀典礼的情景,比喻为大雁排列着整齐的队形。又如:“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之四),杜甫看见天空中列队飞翔的鸳鸯、白鹭,就会回想起当年任左拾遗上朝时的情景。很显然,杜甫把百官典礼或百官上朝类比为排成队形的大雁、鸳鸯、白鹭,是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手法。

【鸳鹭行】鸳鸯、白鹭飞翔行列整齐,比喻官员上朝的行列,有时简称“鸳行”。“鸳”又作“鹓”,《庄子·外篇·秋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故朝班又称鹓班,鸳行又称鹓行。

与杜甫同时或稍晚的诗人作品中存在大量类似诗句。如钱起《寻司勋李郎中不遇》:“唯有早朝趋凤阁,朝时怜羽接鸳行。”储光羲《群鸦咏》:“冢宰收琳琅,侍臣尽鸳鹭。”韦应物《春思》:“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刘禹锡《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镇南梁》:“久领鸳行重,无嫌虎绶轻。”韦庄《寄右省李起居》:“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这些诗人都不太注重词语的变化,拘泥于“鸳行”、“鸳鹭行”等特定的词汇,因而我们能比较容易看出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

杜甫也有类似的诗作,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二十:“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五:“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太岁日》:“愁寂鸳行断,参差虎穴邻。”频繁地使用“鸳行”、“鸳鹭行”这类字眼,会使诗句产生乏味之感,杜甫突破了这种陈旧老套的模式,创造性地写出“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千古名句,然而人们却忽视了这句诗原本是由“鸳鹭行”演化而来的事实。

代宗即位以来,任用王缙、杜鸿渐两位新宰相,同时也提拔了一批大臣。特别是这些大臣之中很多都是曾被肃宗贬斥的旧臣,其中就包括杜甫和他的一些友人。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被召还京,拜兵部侍郎,转黄门侍郎。广德元年(763)四月,房琯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八月四日,卒于阆州僧舍。虽然房琯在归京途中不幸病故,但他的复出亦标志着,因其罢相而遭牵连的相关人员也获得了重新起用。

宝应元年(762)贾至自岳州司马召复故官,次年迁尚书左丞,广德二年(764)转礼部侍郎,九月知东都举。广德元年(763)岑参自虢州长史归,为太子中允。广德二年(764)杜甫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一职。高适在这一年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另外从杜甫所作的《巴西闻收京阙送班司马入京二首》、《泛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送路六侍御入朝》、《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等几首诗题,也可看出班司马、魏十八、岑参、范季明、路六、韦班等杜甫好友在这一时期也先后归朝回京。

《泛江送客》诗云“二月频送客”,即指广德二年(764)二月,杜甫在阆州嘉陵江畔送别友人归京的次数十分频繁。每送别一位友人,都会使杜甫复出为官的愿望加深一层,而这些友人的陆续还朝,就好像许多白鹭依次排着队伍飞往长安一样,因而“一行白鹭上青天”可称得上是绝高妙的比喻。

大历二年(767)杜甫旅次夔州期间,在《社日两篇》中又有“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鸳鹭”比喻归朝回京的大臣们,这些昔日友人返回京城就把落单的杜甫抛之脑后,所以感叹“谁怜病峡中?”另外此句“鸳鹭”也可理解为杜甫自比,杜甫还在归京的途中,也是归朝回京的“鸳鹭”之一,只不过他回去得太晚了,几乎掉了队伍:“愁寂鸳行断”(《太岁日》)。因此诗中以疾病解释迟归的原因,希望得到朝廷的谅解与垂怜,再给他一个入朝为官的机会。

比兴友人迁官归京的写法,苏味道也有:“振鹭齐飞日,迁莺远听闻。”(《使岭南闻崔马二御史并拜台郎》)此诗可能是最早将“莺”、“鹭”对偶于一联的作品,不过更为人熟知的当属杜甫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现在看来,两诗的比兴手法竟然如出一辙,只是千百年来无人察觉到这一点而已。

当五言诗发展为七言诗,语言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单字的“莺”、“鹭”转变为复合词“黄鹂”、“白鹭”,也就无法再使用“迁莺”、“振鹭”这些保留着典源痕迹的固定词语,必须结合新的语境加以变换,而又不失“迁莺”、“振鹭”的意思。杜甫《绝句》仍忠实地保留着“迁莺”、“振鹭”的原始含义,只不过从字面看太像单纯的景物描写了,语言文字经过千年的演变进化,杜甫原诗的真正含义终于被人们遗忘在泛黄的故纸之中。

原标题:杜甫《绝句》暗藏惊天真相,唐代“流行语”今已无人知

注: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