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王沪宁:夜深人静在读书

历史研习社 2017/10/2722:34 显示图片

原标题:学者王沪宁:夜深人静在读书

作者丨羊菓(历史研习社专栏作者)

要持之以恒——王沪宁

《政治的人生》

教授的阅读与思考

翻看王沪宁1994年的日记,常常有“凌晨读某某书”的记录。

这一年中,他阅读了大量的书刊。一般读者会觉得惊讶,在繁忙的学术研究与日常工作之外,他竟然还保持了这么大的阅读量——据初步统计,仅在他1994年日记中提到的阅读书目,已在70种左右。

复旦大学的同事曾经介绍王沪宁的阅读速率:他看书很快,“我们有一次一起出差,一本小说我从早到晚我才看到一半,他半天就看好了,下午就借第二本,晚上再借第三本,我一本小说两三天都看不完,他一天要看三本小说,这我蛮佩服他的。”

为什么王沪宁阅读效率如此之高?除了天资极高之外,他的日记不经意间点明了五个字。我们相信,这五个字更是读书的不二法门——集中力量读。

除了坚持阅读之外,王沪宁还勤于思考。在《政治的人生》自序中我们看到,他经常利用夜晚闲暇的时间去思考,“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索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忙碌中度过,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

王沪宁认为这种思考,“对人是有益的”,因为“一个人做多了自己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无数读书人的治学指南。我们相信,思考对于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不思考,这些东西就不能够真正成为我们的知识储备。阅读好比是我们在图书馆把书借回来看,过几天便还回去了,事后除了记得看过此书,再难忆及其他。这样的学问自然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只有经过个人思考所得的成果,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

青年王沪宁(右一)

治学的博通与专精

历史学家严耕望在《治史三书》中论述治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时强调:学者治学,既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固然首要是专精。在某个专门的领域打上一两口深井,才能树立比较稳固扎实的学问基础。

王沪宁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他的学术专著,诸如《比较政治分析》、《国家主权》、《行政生态分析》、《美国反对美国》、《腐败与反腐败》等声名远播,彰显了他在政治学领域的深厚功底与真知灼见。

除了专精,还要博通。学问的博通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于所学专业本身的博通;第二是专业以外的博通,即“旁通”,是对于各种社会科学的博通。以王沪宁的读书治学为例,除了政治学,他的阅读还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卫生学等众多学科。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也有利于本专业的深化与外延。

有一次,主持完博士生考试的复试,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现在学生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面不宽,对政治学里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稍微宽一点的知识就不够了解,问了一些比较宽泛的学术问题,有的就不能回答了,再比较专门一些的问题就更不知道了。教育还是要从全面来看,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然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比较政治分析》

对学生的指点与教导

曾经有两位打算读博的学生,前来请教考博事宜,王沪宁告诉他们,“博士考试已经不是教科书式的了,要依靠学生平常积累,临时准备不行。问题是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了多少知识,有多宽的知识面。”

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王沪宁谈到三个重要的方向:

 

 

学者要有对治学与教学的真诚热爱,学生也要有对读书的真诚热爱。有一次,王沪宁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这位学生已经在社会上立足且颇有成就,但有继续求学的强烈愿望。在谈到“为什么要再次做读书的选择”,他表达了对读书的真挚喜爱与追求,“很欣赏书页中那一片于喧闹、复杂和浮噪之中仍可守的宁静的小天地”。对此,王沪宁认为这封信“写得感情充沛,让人感动”。

在学生的心目中,讲坛上的王沪宁,知识渊博,气度不凡。按照复旦大学的规矩,博导要给学生们上最基础的课。王沪宁很赞成这种方式,他说:“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最好的老师要给最初级的学生上课,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学习生活中,他平易近人,乐于为学生指点迷津。上海市表彰十大精英的大会上,王沪宁发言时讲:“我热爱教师的工作,我也热爱学生。没有这种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

曾有一位学生主动要求找老师谈谈自己的问题。在一番交谈后,王沪宁感慨于学生们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上要“自己来选择发展道路”,他说:“很多学生一离开中学,就面临一系列重大的人生问题。过去是父母和教师来管理。现在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要有学生自己选择。确实有许多学生是迷茫,不知怎样面对一个充满选择和矛盾的世界。不少人就是在无法选择中失去了重要的发展机会,有的人是因为过早选择而失去发展的机会。真是选择也不好,不选择也不好。有时候,选择好,有时候,不选择好。要一个年轻人来作出决定,的确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