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烧钱的战争片 ,苏联军方为其调度近十万群众演员

凤凰资讯 2018/10/1810:36 显示图片

文 | 时间之葬

托翁的《战争与和平》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史的殿堂之作,以极其罕见的广阔视角与恢宏气势,勾勒出1805-1820年间俄国社会的全貌。其人物之庞杂细腻、战争描画之惨烈逼真、社会思考之深刻立体,都让对这部巨著的电影化成为一项高难度的工作。1956年由奥黛丽·赫本和亨利·方达领衔的好莱坞班底虽然拍摄了不少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最终还是将这本巨著拍成了一个老派的爱情故事。直到1968年由苏联人举当时的全国之力,耗时五年拍摄的史诗巨制,才算真正在银幕上还原了托翁的神韵。

 奥黛丽·赫本版的《战争与和平》

最烧钱的电影

影片长达6个半小时,分成《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娜塔莎·罗斯托娃》、《1812年》、《皮埃尔·别祖霍夫》四个部分。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要求道具部门制作了大量19世纪早期的服装和布景,对娜塔莎、安德烈公爵、皮埃尔等主要人物的刻画也高度忠实原著,对于战争后方俄国贵族社会的描摹更是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但全片最令人震撼的场面依然是第三部分详尽表现的1812年博罗季诺会战。这场超大规模的战争戏完全靠真实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此,邦达尔丘克特地向苏联军方寻求帮助,调度了近十万人的临时演员(电影史上只有《甘地》动用的临时演员数超过此片,多达30万人),试图让参加演出的人数与当年俄法双方交战的实际人数相当。整部影片的投资达到1亿美元,与其同时代、被视作电影史上最昂贵的《埃及艳后》,投资也不过4400万美元。远胜两倍于它的《战争与和平》绝对是史上最烧钱的电影。

这1亿美金的确花得物有所值。盘旋的硝烟、巨大的火炮、成群的战马、全景镜头下数以万计的两军交锋对垒、铺满战场的尸体⋯⋯当年俄法双方规模最大的博罗季诺会战才得以如此事无巨细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电影史上大场面战争戏的登峰造极之作,再也没有人能够调度如此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来支持类似的拍摄计划。

 

1968年苏联版本《战争与和平》剧照

俄罗斯人捍卫了荣誉

1812年的博罗季诺会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近30万人,是对俄罗斯卫国战争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役。彼时,拿破仑在他精心安排的、旨在歼灭俄军的两次钳形攻势均告失败后,决定对斯摩棱斯克发动大规模的正面进攻。但由于俄军的第1和第2西集团军已在斯摩棱斯克会合,拉耶夫斯基的第7军又在后方不断骚扰,法军始终行动迟缓,俄军顺利避开了与法军正面交火。拿破仑面对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最终选择了孤注一掷的豪赌,寄望于一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击溃俄国人。

但法军在各方面并不占据绝对优势,长途跋涉的他们在先前三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损失了25万人和大量马匹,伤病与粮食的短缺更让士气低迷不振,拿破仑本人也身体状况欠佳。相反,俄军则是原地整装待发,在火炮上也占据更大优势。最终,在让双方都死伤惨重(9月7日一天的战斗中双方伤亡总数高达6.6万多人,也创造了目前为止在战争史上有记载的单日死伤人数最多的纪录)的激烈拼杀后,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决定撤退,而拿破仑也没有趁势追赶。

尽管从战术上看,法军取得了博罗季诺会战的胜利,但拿破仑的战略却就此落空。双方并未决出真正的胜负,俄军消耗了拿破仑的大量军力,并为后来的反攻创造了条件。此役过后,俄军仍拥有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预备队,且后勤补给安然无恙;而法军则陷入运输线太长、难以维持补给的困境。结果,当库图佐夫放弃莫斯科继续后撤,拿破仑志得意满地占领一座空城之时,称霸一时的法兰西皇帝终于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库图佐夫于 9月13日命令俄军撤离莫斯科,沙皇和所有莫斯科居民也随同撤离。次日,法军进入莫斯科。除了趁火打劫的少数俄国农民,拿破仑的军队在空荡荡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人影。占领莫斯科后,包括拿破仑在内的每个法国人都认为可以惬意地稍作休息,等待沙皇前来投降。然而法国人的美梦才做了一天就宣告破灭,16 日夜,莫斯科全城一片火海,拿破仑下榻的克里姆林宫也燃起熊熊烈焰。当时正赶上狂风大作,火势飞速蔓延,法军根本来不及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大部分粮草、大炮和枪械全部化为灰烬。邦达尔丘克也详尽地描绘了莫斯科大火的场景,法军初时的志得意满和后来的狼狈不堪都得到了真实呈现,拿破仑在克里姆林宫前的怅然若失还特地给了一个长镜头特写。

在意识形态对立十分严重的美苏冷战岁月,《战争与和平》凭借放诸四海皆属领先的电影制作水准征服了美国电影学院的心,这部体现着某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伟大史诗毫无悬念地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