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凰山的龙窑开窑,不少商人、建盏收藏家及当地村民纷纷来到这里观望。长达47米的龙窑,长年窑火不断,窑火旺了458年,窑主姓黄,共有六个儿子、十几个孙子、孙女,一家二十多口人都在坚守这个行业、烧制酒坛、缸、钵、碗等制品,每年可烧制出十几万的建盏产品,平均每窑建盏产品的合格率高达10%以上,年收入上百万元。 窑主黄志松,今年85岁,一辈子与建盏打交道,任何成型的器坯,到他手里略略察看一翻,便知过釉是否均匀。宋代周绛在《补茶经》中盛赞“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而建窑所烧的建盏,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北苑御茶园存在458年,窑火旺了458年。 建窑所烧的建盏,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北苑御茶园存在458年,窑火旺了458年。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天下皆以鉴茶品茶、冲泡茶艺为乐。古时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小松镇渔村等处建窑烧制的黑釉瓷器闻名于世。但建窑建盏兴也北苑、败也北苑,曾经作为宋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载体的建盏,自元以后,饮茶风俗的变化,建盏茶具退出历史舞台。 地处建阳、南平、武夷山的窑火熄灭,烧制工艺无人问津,但在建瓯市东峰镇坤口村,莲花坪黄氏家族烧窑人,千百年来,仍从事着烧制酒坛、缸、钵、碗的行业,制作技艺和柴烧技术与古代建窑建盏柴烧技艺相似。图为黄志松的儿子黄纲兴开窑取器。 龙窑共18个窑洞 。 6月15日,黄氏家族龙窑的18个窑洞里开了6个窑口,3000多个烧制好的建盏里达到了15%的合格成品,包括金兔毫、油滴、鹧鸪斑纹等十几类建盏,最为吸引人的是比较受欢迎的“万点红”和仿古建盏。图为建盏商客抢着要购买。 开窑前都有点炮的习俗,寓意开窑大丰收。 在窑洞内,黄纲兴看到一个个完好的建盏脸上露出了笑容。 窑洞外,黄氏家族六兄弟一字排开,他们都是制作建盏的行家里手。 黄志松虽已年高,但身体很好,看到家里的儿孙孝顺、努力,他说:“家和万事兴,他们几个兄弟拧成一股绳,所以家大业大。” 薪火相传,谛造了黄氏龙窑的不老神话。图为黄志松与儿子黄纲财探讨器壁的最佳成型形式。如今能在柴窑里烧制出来好作品少之又少,要控制好窑内火力,难度较大,也有上万个建盏的烧制中才出一个精品。”烧制建盏的过程耐心而又虔诚,在窑内高温焙烧的过程中,通过瓷与火的碰撞,无数次的烧制,精品甚至不足百分之一。黄志松明白:没有千锤百炼的失败,何以窥探深藏于奇美斑斓釉面上的密码。 开窑结束后,虽已年迈的黄志松和儿子黄纲兴、黄纲财来到建盏制坯车间,一边指导他们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古老工艺,一边将泥拉成器坯,灵活运用推、拉、收、放等手法,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一气呵成。黄志松这样介绍道,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这短短的十三道工序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了黄志松几代人不断尝试改进的成果。 几分钟后,在黄志松老人的指导下,黄纲兴展示刚拉好的器坯。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志松老人因用柴窑烧制出兔毫盏而闻名闽北,说起他的爷爷、父亲早年烧制陶瓷,历经艰辛,不懈探索,来努力提高制品成功率。虽然那个年代,兔毫、油滴等系列建盏产品失宠,但运用相似配方用柴窑烧制的瓷器,甚至黑碗,均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近年来,福建省加强对建盏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不断进行仿古建盏龙窑生产试验,从胎骨、造型、釉色、纹理方面提高烧制水平。 一个失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工艺,正因为有了黄氏家族那么多执着的烧窑人的坚守,才让建盏复烧工艺得到完善。黄氏家族几代人虽做不到“兔毫紫瓯新”的绝艳,但也试制出不少品质独特的兔毫、油滴等系列的建盏品种。这是传承记忆中的复刻,重拾了柴窑烧制建盏传统技艺,黄氏家族的几代人将柴烧技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黄杰敏 魏剑生 摄影请添加微信公众号“照真达俗”(amtf-yz)并留言,让我们一起用影像关注世界,温暖彼此。